“这样的学校越多,这样的县城越多,中国足球就不会永远是现在这样”
来源:55体育直播2025-01-19 08:03:20
特约记者左瑞报道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,向来以红辣椒特产、普者黑景区而闻名,如今因校园足球异军突起,已成为全州的冠军代表,亦在全省据有一席之地。丘北县第一小学,就是当地新生代足球的起源地和顶梁柱,红领巾们一次次出征、一次次凯旋,生动地展示了丘北人性格中爱抱团、能吃苦、不服输的一面。
石刻的门匾、文庙的遗迹、参天的古树、高大的照壁,以及随着时代风云而多次变更的校名,记录着丘北县一小厚重久远的历史。
据可考的文献资料记载,最迟于清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这里就开始办学,乾隆二年定名为“清江书院”;咸丰二年扩建后勒石“云程”二字悬于书院门额至今;新中国成立后,校名又经历了三次变更,从“云程小学”到“东方红小学”,直到1978年才有了现在的校名。
两百多年过后,跳动不息的足球、闪闪发亮的金杯、损耗严重的球场,为这所古老的学校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。正如副校长许鹏祥所言:“我们这所百年老校守正出新,不断进取,校园足球是最直观的体现之一。”
自2014年组建校足球队后,丘北县一小垄断了历届县级青少年赛事的小学组冠军,其中男足是2016~2018年文山州校园足球选拔赛的三连冠,此后校园足球赛事受疫情影响而暂停,又在全省最佳阵容赛中多次亮相。女足则在2017年拿下全州冠军后,同年代表文山州出战云南省校园足球总决赛获得第六名,次年又有4名女同学入选云南省校园足球代表队,获得全国最佳阵容赛西南赛区第二名。
校园足球开展起来后,丘北县一小的校队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,源源不断地成为丘北县民族中学、县第一初级中学等校队的主力球员,以至于每逢毕业季,就有中学教练到县一小求助,希望能多动员几个校队的孩子到他们那里读初中。
除了向本地和外县的中学输出足球人才,丘北县一小奠基、推动的新生代足球已引起了省级教育部门的注意。“从校园足球四级联赛、最佳阵容赛的情况来看,文山州足球的重心已经在向丘北、广南转移。”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、云南省校足办主任徐忠祥说。
不过,该校刚开始组建足球队时,并未对赛事锦标有过憧憬,作为当地基础教育的窗口、示范学校,也没想过借助足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。组队只是出于学校体育老师们一个朴素的共识:踢足球,是一件对学生有益的事。
2014年,丘北县一小因为翻修主体教学楼,紧邻工地的操场、篮球场一度无法使用。在经费紧张、空间有限的情况下,丘北县一小的领导支持了体育组的建议,给校园里仅剩的一小片空地迅速铺设了人工草坪。建校284年后,这所学校第一次有了一块小小的五人制足球场,第一次有了草根足球生长的条件。
唐华和缪宏光都是学校的体育老师,他们既是修建足球场最积极的倡议者,也是校园足球最坚定的践行者。既然学校有了足球场,有了足球队,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分别成了女足、男足的校队主教练。
唐华还是丘北县一小的学生时,从来没有踢过足球,但初中时受一名邻居孩子的影响,拜其为师踢起了野球。虽然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训练,但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、满腔的足球热情,到师范学校读体育专业时,他已是校队主力,还不时给别的业余球队充当外援。直到现在,48岁的他仍然活跃在业余足坛。用他的话说,在自己工作的学校里当教练,是因为“内心的足球情怀”从未消失。
而在当地业余足球赛事的常客眼中,缪宏光“基本不会踢球”。他自己也承认,读师范时,只是偶尔被约球的同学叫去凑个人数,也算是踢过几脚。之所以成为校园足球坚定的推动者,他的动机是“打不了篮球就踢足球吧,总不能让这些学生什么运动都玩不了”。
然而,两个“孩子王”都没想到,只要认真付出、长期坚守,他们带的孩子也可以在县、州、省级赛事中获奖,也没想到足球的星星之火一旦点燃,就再也无法遏制。
学校的目标是培养“四有”、“五会”、“四力”的云程好少年。其中的“五会”指会写字、会演讲、会运动、会动手、会唱歌五项基本技能。但自从在校园里播下足球的火种,不仅“会运动”多了一个大受欢迎的选项,“四有”和“四力”也在足球上获得了积淀:有一颗感恩的心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、有言行诚实的表现、有懂得宽容的气度;学习动力、学习毅力、学习能力、学习创造力。
“足球教学训练竞赛的过程,是伴随着学生的身体、文化、思想品质成长的过程。”许副校长说,从一批批足球队员相继小学毕业的情况来看,队员的学习成绩、综合素质毫不逊色于不踢球的学生。据了解,目前校队男足学习成绩排在年级前十的就有两人。
该校在校学生的总数超过三千人,每个年级平均接近五百名学生,对这个体量的学校而言,那块五人制球场实在是太小了。小到高年级的队员从本方球门线上起一个大脚,都可以让球飞越对方球门线。
丘北县一小的球场不仅面积很小,还很破,外形也与众不同。球场两端没有按惯例划出弧形的罚球区线,而是按11人制场地标准做等比例缩小,划出了大禁区、小禁区、罚球弧。原因一是时间仓促,二是施工方从学校这里也得不到更专业的意见。
这块“不伦不类”的场地经过八年的踩踏、反复地“蹂躏”,如今没有一寸是完好的。然而就是这块残破的小球场,伴随着一批批孩子的成长,见证着一座座奖杯的诞生。
借着校园足球在全国推广的东风,丘北县一小2017年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,不经意间被点燃的这一粒足球火种,自此走上了正轨。“成为足球特色校给我们一小的足球带来了积极的变化,”许鹏祥说,“整体发展更规范,比赛机会更多,学校搞足球的信心、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更强了。”
经过数年的自身积累和对外学习,在以高年级学生为主的校队之下,开始有了年级队和班级队,其中前者也是校队梯队,接受校队系统训练,即将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。与此同时,每学期按年级以班为单位的校园联赛也在进行。
学生多、场地少,足球场的使用率、破损率必然很高。哪怕只是男女足一线校队同时训练,这块小场地也容纳不下四五十个孩子。因此,校队的正式训练时间一周只能安排两次,每次一个半小时。
没有人比丘北县一小的孩子更明白场地的稀缺性了。清明前的一个星期五,因唐华被抽调到乡镇去监考体育中考,女队没有教练带队,男队二十来号人则在缪宏光的带领下开展正常训练。
没过多久,七八名女生自发地带着足球来了。刚开始,她们在球场外对着墙面踢反弹球,练球感。看到男队主动让出一半场地后,高年级女生带头,低年级的小女生们跟在后面,做起了运球、射门练习。
此时,另一半场地上,男队被分成三组进行对抗练习,其中一组被挤到了塑胶跑道上。规则很简单:防守方只要把球碰出标志筒以外的范围,控球方就要做5个深蹲。
在狭窄的空间里练就的传控技巧,往往会在赛场上转换成局部优势。但缪宏光也看到了不利的一面:“长年在这里训练,视野相当受限,这也影响了他们对中远距离传球落点的判断。偶尔打八人制时,这个短板更明显。”
远远望去,蓝天、树荫下的绿茵场没有太大异常,但走进场地,翻开的草皮、脱胶的白线让人心酸。为了避开这些安全隐患,教练们的标志筒和标志碟也发挥了额外的作用。
“就像你看到的,这块场地都不能称之为足球场了。”校长徐国芳介绍说,他们正在全力争取专项资金,顺利的话,今年内能做一次彻底翻修,“我们想把球场四周的地面也铺上人工草,争取能容纳更多的学生踢球。”
在两位主教练看来,一周两练远不能保持竞争力,甚至都称不上系统训练。于是他们向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提议:入选校级梯队的学生,体育课时间就可以不上课,以足球训练进行替代。
有困难,就克服困难;没条件,就创造条件。教练在完成本职工作、上好自己的体育课的前提下,只要还有班级在上体育课,就可能有足球队员前来“以训代课”。换句话说,这种时候,足球教练就得在球场等待着、守护着队员。
有时候人多,三到六年级的都有,一次能来十个八个队员,这样的训练规模、气氛还不错,可以安排分组对抗;有时候人少,就那么三五个学生,就得想方设法,尽可能保证训练质量;还有的时候,只有一名学生到场怎么办?那就开展一对一教学,抠脚下技术。
“哪怕只有一名队员,我们也不能闲着。”唐华说,除了身为教练要尽量提高队员的技术水平,他作为老师还得为学生的安全负责。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。丘北县一小的足球实力,就是这么一点一滴、日积月累地练出来的。
自从有了校队,烈日下、小雨里、冷风中,唐华和缪宏光都多次经历过这种“一对一”的体育课或训练课。就队员来说,这算是“免费开小灶”的机会;对教练来讲,这种义务劳动已成为学校荣誉墙的有力支撑。
凡事都有两面性。零散的训练显然不利于整体战术、团队精神的培养,为此,县一小的教练们又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,召集全队训练。
按照当地足球圈人士的看法,丘北的孩子在全州乃至全省能打出好成绩,技术和体能成分的占比大约六四开。尽管在脚下技术方面下的功夫很多,但由于唐华和缪宏光都是练田径出身,潜移默化中体能也没有被忽略,所以队员在比赛中“体力从不吃亏”。
作为当地最先开展校园足球、最早入选全国足球特色校的小学,丘北县一小校队的实力在县里一枝独秀,如何为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对手、安排有质量的比赛成了问题。为此,他们定期走出校门,前往县民族中学,那里是县一小多数毕业生的下一站。
通过小升初的瓶颈过滤后,县民中仍能拥有一支当地实力最强的初中组女足。在小学组找不到对手,唐华就带着女队的孩子,去挑战她们的师姐。缪宏光也会领着男队的学弟们,和县民中女足校队较量一番。
分组因地制宜、比赛以小打大,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,换来的是队员信心和实力的提高。带队不论人数,训练见缝插针,或许算不上什么全新的创意,但背后是教练员加倍地付出。
尽管队员训练刻苦,校队战绩骄人,但不是每个家长都对足球有同样的理解。“我家小娃来县一小不是来踢球的,是来读书的。”认为踢球影响学习、练球不务正业的家长,大有人在。为此,缪宏光想了一个办法,希望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:既能争取家长支持,或许还能在此基础上,提高邻里亲戚对足球的兴趣。
这个点子得到了校方支持,于是,学校开始颁发这样的奖状。
×××之家长:
你儿子在我校读书期间,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三年中在我校足球队当中锋,多次代表我校征战县级、州级、省级比赛,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在此期间也得到你的大力支持。我校决定授予你优秀家长称号。
特发此状,以示鼓励!
丘北县第一小学校
×年×月×日
一张张盖着学校公章的奖状发出后,收到的反馈相当积极。家长们都乐意把它贴在墙上,自然也就吸引了往来亲友的目光。来客们好奇之余,自然要过问主人家孩子踢球的情况。这样一来,主人家答疑解惑时不仅要介绍校队,也在“推广足球这项运动”。
在体育组办公室、器材室,里里外外挂着二十多块获奖牌匾,陈列着一座座奖杯,还有七十多名队员先后把个人荣誉带回家中,而专为家长订制的奖状,让一个个足球之家显得如此与众不同。
勿以善小而不为。许副校长十分看重这张奖状的价值:“校园足球任重道远,如果不能大踏步前进,哪怕只能往前走一小步,我们也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。”
在体育器材室的墙上,写着校足球队的指导思想:“运动第一、健康第一、快乐第一。”可见,拿奖杯、争名次并不是学校建队的初心,也不是教练们的原动力。不过,显赫的战绩显然更利于团队自信的建立、足球文化的积累。
在软硬件条件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丘北县一小却成为全州足球的优胜者,徐校长感叹体育组老师们艰辛不易的同时,也对州府文山市、近邻广南县对手带来的压力颇为感慨。“尤其是广南,他们有政府层面更多的资金、政策支持,有高标准的球场,还从昆明定期引进专业的教练团队,近几年势头很猛。”
几年来因足球提升的集体荣誉感,也要求这所百年老校投入更多,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。目前为止,丘北县一小已有多名队员入选全省校园足球最佳阵容,但基于学校资金紧张的现状,还没有人能更进一步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今年起,通过足球教练的鼓动宣传,已有部分家长多次探听足球特长生的小升初政策。也许在不远的将来,会有更多丘北县一小的毕业生,能凭借一技之长,到条件更好的文山、昆明的中学继续踢球。
年近五十的金杰是县民族中学的美术教师,也是当地业余足坛的一棵常青树。他认为县一小虽然条件艰苦,但胜在认真,贵在坚持,能迎难而上。“这样的学校越多,丘北的足球就越强;这样的县城越多,中国的足球就不会永远是现在这个样子。”
以县一小校队为代表,晚辈的表现让丘北足球人备感自豪,但他们也深知家乡的足球在全省尚处于没有话事权的地位。一说起丽江的足球氛围,边疆足球欠发达地区的教练们交口称羡,但这并没让他们望而却步,更没能阻止他们身体力行、想方设法地扩充自己的足球势力。
丘北县足协副主席、县第一初级中学体育组组长唐尔才说,当地开展校园足球的中小学里,几乎没有一名教练持有专业证书,“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做青训的平台,你是不是珍惜面对、认真对待每次训练。”
县一小的足球教练就是这样,没有教练资质,没有额外报酬,照样坚持训练。“组建校队以来,我们教练的水平和学生一起进步,共同成长。”许副校长说,“如果说他们身上有校园足球不能缺少的东西,那就是奉献精神,而这也是教师的本色。”
校队每年有限的外出参赛机会,也是教练学习提高的机会。去年的支付宝“追风计划”惠及丘北,让他们第一次有机会和外教学习交流。用缪宏光的话说,组队的经验是从昆明南站小学取的经,技术训练的细节是自己在网上找视频学来的……
或许正是出于对自身水平的不满,教练们才格外重视自我提升、自主学习。据了解,目前该校共有四名体育老师负责每周的足球课、校队训练课。每学期,学校会对这四位足球教师的出勤、训练、参赛情况进行综合评定。
参赛的食宿交通费用一次动辄五六万元,学校还是倾力保障;虽然没有训练补助,但战绩出众的教练先后被评为“县级优秀教师”。唐尔才说:“以前,通常只有语数外老师才能获得这样的荣誉。这种做法目前在别的学校也不多见。”
“我校的足球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还要加强开拓创新的精神,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争创一流教育的使命感。”徐校长告诉《足球》,曾经有昆明的青训机构上门探讨合作,本着“引进来教、走出去比”的态度,校方安排了现场考察和洽谈,但双方最后没有达成合作。
据说对方打消念头的原因有两个:一是“嫌这里的球场太破”,二是青训理念和教练定位不一致。不管怎样,唐华、缪宏光们仍在坚持,并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“广南四小、文山实验小学进步很大,四级联赛一旦重启,我们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松。”
蓝·公告 | 关于球员汪晋贤离队的公告